良好溝通‧避免語言暴力
保健養生 健康人生 2013-10-29 16:05
語言暴力,顧名思義,就是訴諸於口頭語言或者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它主要指施暴者在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對他人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誤入歧視性的語言。
所謂的語言暴力通常表現在家庭成員間或者一個社會團體成員間的一種詆毀性語言攻擊的對抗方式,其目的就是造成被攻擊對方的心理不悅,施暴方從而獲得快感或者達到發泄郁憤的目的。
“你沒長眼啊”、“擠甚麼擠,急著投胎嗎”、“你太笨了”、“你真沒用”等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將會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聽到這些難聽的話後,多數都人都感到憤怒,一整天的心情都不好。由此可見,是人與人衝突的導火線。若遭遇語言暴力的人沒有適當地調節心理,將會遷怒於身邊的人,讓怒氣在人群間傳遞下去,形成惡性循環。
心理動因:
*過度自卑的補償心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指出,人們通過追求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自卑感。有些人對自己個人能力、生理素質、社會地位等方面深感自卑,因而對人實施語言上的傷害,以發泄被壓抑的心理緊張,從控制和傷害他人的過程中來顯現自己的優越感。
*凡事總愛歸咎於他人:有些語言暴力者認為是他人犯錯才以語言暴力來攻擊對方,而不承認本身具有嚴重的缺點。若你對他有所批評或質問,他會更加惱羞成怒。
*壓力:生活中會面對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不可以讓它積蓄起來再發泄於他人身上,對他人造成傷害。而應採取合理、有節制和健康的方式宣泄出來,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保持心理平衡。
造成的傷害:語言暴力的受害者,大都具有個性軟弱被動、寡言少語、易安於現狀、孤獨、缺乏朋友、沒有社交圈子、遇到麻煩時沒親戚朋友的支持、自卑、慣於內疚自責、愛把一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等性格特點。所以受害者往往在面對語言暴力時,採取忍耐的方式。受害者應該要明白自己的人格尊嚴和人身安全。如果被語言暴力傷害後,沒有強烈的憤怒情緒以及向對方有一些制約,這無形中等於給對方一個暗示“罵人沒甚麼”,進而導致下一次語言暴力的出現。
影響:
◆家庭:
a)父母的指責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b)語言暴力讓老年人覺得孩子嫌棄自己,產生挫敗感,甚至可能出現抑鬱和自殺傾向。
c)夫妻間的相互指責會破壞感情,甚至讓婚姻破裂。
◆職場:老闆對員工的責罵會影響工作效率,破壞團隊凝聚力。
◆公共場所:語言衝突會使社會變得冷漠和浮躁。
◆生理健康:有研究表明,語言暴力會誘發心慌胸悶、呼吸急促、哮喘,甚至心臟病發作等生理上的不適。
如何避免:
◆改善溝通能力:語言暴力者應該改善自己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避免用語言暴力解決問題。
◆正當釋放負面情緒:語言暴力者可以通過適當的管道例如運動、從事藝術和文化活動等來使負面情緒獲得正當的釋放。
◆要有懊悔與負罪感:語言暴力者要真正意識到後悔,以及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
避免語言暴力小貼示:
◆對伴侶多些理解,少些強迫。
◆對孩子多些認同,少些否定。
◆對父母多些尊重,少些爭辯。
◆對同事和朋友多些傾聽,少些插嘴。
◆對陌生人多些微笑,少些戾氣。
◆話出口前要三思,遇事要講道理。
總結:語言暴力其實是最可怕的暴力,為了我們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遠離語言暴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