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診所

應對壓力之道

「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V.Satir)對於「改變」的工作重點,往往不是當事人所面臨的問題,而是在當事人面臨難題時的反應。

生命中有許許多多的難關,像是:理想的幻滅,分離的哀傷,失敗的挫折,都如同日月星辰般地存在於人生的旅途中,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豁免於這些苦澀的襲擊。而現代人用種種的方式來躲避人世間存在的痛苦,反而製造了更多心靈上的痛苦。有人因為不願承受失敗的打擊,而活在幻想的世界,不斷提出偉大的方案與計劃,卻從不著手執行。有人因為不敢面對失戀的痛苦,而竭儘其力,想要挽回一份無望的愛。有人因為害怕空虛的啃蝕,而用過度的酒,杏,藥物,甚至於工作來麻醉自己的感覺。受虐的兒童無法成但父母有錯的事實,而塑造出一個「假我」,在成長後,無法與人產生親密與信任。
其實讓我們一再受傷與挫敗的,往往不是外在的壓力,而是我們處於壓力之下的因應之道。這些因應之道,可早就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毫不設防的情境下,漸漸地輸入記憶中,像是設定好的程式,在某些感受相似的情境下,就會自動化的顯現出來。在早期的時候,這些因應之道,不一定是不好的,相反的,他們往往是我們在當時所以能夠渡過困難的重要生存法則。然而事過境遷,我們再用以前的方式來面對當前的壓力,就會引發一些不適應的徵狀。
小周生長在一個資源相當有限的家庭中,七個兄弟姐妹要得到父母的特別關愛,可不是太容易的事。但小周卻以優異的成績及處處勝人一籌的才藝,脫穎而出,受到父母的重視,並且也成為日後事業發展的良好根基。然而在他四十的人生中,處處爭第一的個性,卻使他受了不少苦,不但給了自己強大的壓力,並且也讓旁人很怕與他共事。但是對於小周來說,當他看到有人比他做得更好,得到權威更多的欣賞時,向任何人一樣,都會形成自己心中的壓力,而小周的因應之道,多年來就是與之競爭。
任何面對壓力之因應之道,必有其特殊的功能與價值,在成長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如果過度重複使用時,雖有時尚能配合環境需求,但仍然累積相當的代價,使得當事者生活的某一面有其殘缺。一位總是善解人意的家庭主婦,得到了很多美譽,也使她的家庭擁有最完善的照顧。當子女相繼離去,她頓時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往年的美德,使他付出極大的代價—「自我」。
改變的動力,往往來自:1.感受到過去習慣的面對之道,在目前環境中造成的困擾; 2.察覺到自己不知不覺已為某種面對壓力之道,付出極高的代價。危機即轉機,只有感受到痛苦的人,才有強烈的改變動機。
轉化的改變
薩提爾女士對於改變的觀點是「轉化」(transformation),而非矯治(correction)。矯治是把不好的行為特質除掉,以好的行為取而代之; 轉化的概念是沒有價值對立的判定,任何一種行為特質本身無所謂好壞,端賴使用的時機與情境。而人的改變在開放吸收新的行為模式,並善用舊有的習慣,使自己更有彈性,人生更具選擇性。
李氏夫婦對金錢的看法是南轅北轍,太太強調量入為出,節儉持家,先生則認為開源乃致富之道,而消費是刺激生產,並提高生活品質的原動力。他們經常因為這個主題從理性的辯論,到實際生活的摩擦,消耗不少精力。直到一天兩人願意改變—是改變自己而非改變對方,太太可以從先生身上學到消費的能力,並且在適當的時機運用其節儉的精算態度; 而先生可在太太身上學到經濟規劃的概念,但不失其開創的精神。
家庭重塑的理念也是建立在「轉化」基礎。一個孩子在家庭成長的過程中,都曾有受傷的經驗,而深深地影響其人格發展; 當長大之後,透過現實生活的歷練,得有機會重新因審視過去的傷痛。然而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歷史,一味的將目前的不幸歸因於上一代的過失,也不能帶來生活的轉機。只有在尋根溯源正視這些傷口後,轉化為面對現實壓力的資源,並且增加新的行為模式,來增加自己生活的選擇性。
阿全參加完家庭重塑的團體後,開始更有意識地了解到早期家庭生活中被忽略的經驗,一直影響現在的自己,他面對人群時常感到不安,使他需要花很大精力,來處理人際關係。有時覺得自己付出不夠,不值得別人回饋,有時又覺得自己傻呼呼的付出很多,卻得不到相對的友誼。長期的空虛感令人窒息,每當獨處時,內在的焦慮與沮喪,深深地讓他害怕。重塑中他也發現,自己面對壓力的模式,是不斷的自責與自憐,這也是造成他目前不快樂的兩大主因。然而他必須承認多年來在專業上的成果,也是靠著不斷的自我鞭策,自我期許換來的; 而容易把自己的脆弱表露出來的特質,也為他得到一些扶持自己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因為這些痛,使得他走向自我探索的成長旅途。目前他所要學的是,不要過度的自責和自憐,要懂得用持平的態度,寬容的心情來面對目前生活中的壓力。
—摘錄自王行著之「家族治療與心理治療」—

部份文章為網路上摘錄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馬上移除!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