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過度依賴主觀且定性的觀察法,而非定量的方法,事實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出版時,曾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正是因為沒有將生物性證據納入。可以想見,若某一門醫學專科拒絕把疾病量化指標列入診斷依據,通常很難贏得他人的信賴。
值得慶幸的是,許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嘗試去修正。最近一組巴西研究員經實驗證實,描述夢境時所使用的詞彙模式,能用來判斷思覺失調症(原名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這兩個疾病通常很難區分。
研究人員訪談了 60 位分別是健康、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的受試者,要求他們講述以前做過的夢,並將他們的談話內容轉變為字詞圖形,就如圖 A,每個一點代表一個字彙,點跟點之間由說話順序連起來。
結果發現,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患者與健康的人所呈現的字彙圖表有顯著不同,如圖 B,相較於健康控制組,思覺失調症患者用的詞彙相當少,而躁鬱症患者說話速度過快且重複。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以字彙圖表形容日常或現實生活發生的事情,差異不顯著,只有在形容夢境時,比較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因此就如同作者在論文中引用佛洛伊德對夢的闡釋:「夢是通往潛意識的金光大道!」 (Dreams are the royal road to theunconscious),夢在臨床上還是有它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