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診所

恐慌症發作 轉移注意力 可緩解

不熬夜 正向思考 有助病情控制
2014年06月17日
報導╱周佩儀、林明佳 攝影╱楊明龍

日前有名年約20歲的女學生,因準備畢業考常熬夜,有天突然嚴重胸悶、手發抖、喘氣症狀,急診無異狀,轉至精神科發現為恐慌症發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鐘國軒表示,恐慌症是排除身體疾病後,仍有恐慌發作的疾病,治療需用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

恐慌症患者每當發病時,易有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手腳發抖、胸悶、瀕死的感覺,鐘國軒醫師表示,恐慌症患者的自律神經較不穩定,可服用血清素或腎上腺素的提 升劑治療,減低自律神經的敏感度,精神科醫生會協助患者找到致病的原因,並幫助患者修正負面想法,也建議患者勤做腹式呼吸法,或維持適度的運動,增加腦內 血清素、腎上腺素分泌,使恐慌症不再輕易上門。

【先了解】生理疾病致恐慌發作
並非有喘不過氣、胸悶、心悸等不適就是恐慌症,鐘國軒醫師解釋,由生理引發的恐慌稱恐慌發作現象,像甲狀腺功能異常、抽菸喝酒或退酒都可能發作,只要找到引起原因,治療後就不會發生。

不適感短時間衝高點
恐慌症屬原發性的自律神經不穩定,會有喘不過氣、心悸、冒汗、手腳發抖等不適,不適感會在短時間衝到最高點,讓患者以為自己快發瘋、快要死掉,在治療上,可用精神科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

屬於最嚴重的焦慮症
常有人把恐慌症與焦慮症搞混,鐘國軒醫師表示,焦慮症是一大類別,像懼高症、社交恐懼症等都是焦慮症的一種症狀,而焦慮症最嚴重的症狀之一就是發作時間很快、症狀猛烈、陣發性的恐慌症。

天生自律神經較敏感
引起恐慌症的原因很多,工作挫折、人際衝突等都可能引發;體質也是原因之一,據研究指出,造成恐慌症有部分原因是家族遺傳,有的人天生自律神經比較敏感,就算是小事也會感到很焦慮。

為非預期發作的疾病
恐慌症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有些人睡覺時也會發作,而恐慌症好發在個性較神經質、易緊張、過度求完美的人,又以20、30歲左右易罹患,鐘國軒醫師分析,可能是進入社會要因應的變化及壓力較大。

【這樣做】錯誤急救方法致缺氧
恐慌症發作常會有過度換氣的症狀,鐘國軒醫師提醒,不要自己拿紙袋做緊急處理,否則可能因缺氧導致併發症,發病時可先做其他的事情轉移注意力,讓焦慮感下降,不易造成惡性循環。

愈早轉移注意力愈好
有些患者發病過程有順序可循,一發覺有快發病狀況,愈早轉移注意力愈可能克服,像如果看書時發作,就可聽音樂,或到戶外散步,別想身體不舒服,如果等症狀變嚴重才轉移注意力,效果較差。

用藥可減少神經敏感
治療恐慌症藥物,分主要用藥與輔助用藥,主要用藥為血清素或腎上腺素的提升劑,1~2周才有藥效;輔助用藥是鎮定劑,能快速改善症狀,但有成癮性,可能一停藥會有反彈性焦慮,不建議常使用。

應搭配行為認知治療
除用藥外,要搭配認知行為治療,精神科醫生會協助分析、確認患者當時想法,這些認知如何引起情緒和生理上的問題,如何形成疾病的惡性循環,且應該如何改善、修正患者負面不健康的想法。

要做能夠持續的運動
腹式呼吸法與適度運動也能改善症狀,腹式呼吸法吸氣腹部緩緩隆起,吐氣腹部凹陷;運動會增加大腦血清素、腦內嗎啡的濃度,但鐘國軒醫師表示,運動效果需1~2月才會顯現,所以要能持續。

【醫師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 鐘國軒
治療恐慌症,患者的家屬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家屬除要了解恐慌症帶給患者的痛苦與不便、給予支持外,平常也可多安排戶外活動,對患者都會有幫助。 

部份文章為網路上摘錄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馬上移除!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