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診所
AWARD

新聞報導

抗憂醫生:即早就醫才有解藥
曾是重度憂鬱患者的佳玲媽媽(左)分享自己如何走出原生家庭與婚姻的傷害,而女兒與朋友們的關愛,成為自己活下來的力量,更鼓勵憂鬱症朋友面對疾病。(圖文/楊萬雲)

憂鬱症屬慢性病,需要長時間服藥和治療,然而根據肯愛協會調查,將近4成憂鬱症病患自認病情已康復,或害怕一直吃藥影響健康,不願再就醫。對此,精神科診所醫師施義賢提醒,倘若憂鬱症病患自行停藥,復發的機率高達7到8成,並可能拉長服藥時間,他呼籲病患應該按時服藥和就醫,才能早日康復。

肯愛協會19日召開記者會,公佈第3屆「十大溫暖我心的抗憂醫師」票選結果,施義賢榮獲抗憂十大醫師的第一名,心樂活診所醫師范庭瑋獲得網友支持的人氣醫師第一名,而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醫師蘇柏文獲得臉書按讚的人氣醫師第一名。

人氣醫生也曾憂鬱

記者會上,施義賢透露曾罹患憂鬱症,所以他能理解憂鬱症病患的痛苦,但他強調「憂鬱症不像感冒或頭痛,服用兩、三天的藥物,便可痊癒,而是必須經過長達約1 年半到2年的時間,方可完成治療。」有些病患憂心長期服藥會影響健康,施義賢便會告訴病患:「你吃的藥有我多嗎?」他已服用20年的痛風藥,但是肝臟功能未受影響,引用自己的例子,讓病患安心服藥。

應懂得紓壓及調整心態

肯愛協會調查也顯示,有將近8成病患,因憂鬱症更換過兩位以上的醫師,換醫師的主因,包含認為藥效不如預期、不信任醫師等因素。蘇柏文表示,很多人以為得了憂鬱症,吃藥就會好,但其實藥物只占治癒率的一小部分,找出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才是治癒關鍵。

施義賢說,看診時,他會提高聲調,很有精神地向病患寒喧,帶動愉快的氣氛,讓病患紓解緊張的情緒,成為病患學習的對象。但畢竟醫師無法一直陪伴病患,憂鬱症 病患多是對自己要求較高或容易鑽牛角尖的人,所以施義賢總是鼓勵病患多結交「粗線條」的朋友,向他們學習,減緩自身過於「龜毛」的個性,調整心態。

對於憂鬱症病患來說,是否願意持續就醫及治療的成效,親友佔最關鍵的角色。但是親友的陪伴也是有技巧的,范庭瑋建議親友們,千萬不要對病患說「不要難過」、 「想開一點」這類的安慰都無濟於事,也不要告訴他「靠自己走出來」,這類的話語恐怕會讓他吃更多的苦頭。因此,范庭瑋強調,陪伴、聆聽病患的心聲,才能讓 他們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